格木(ErythrophleumfordiiOliv)又名鐵木,為豆科蘇木亞科格木屬,常綠喬木,為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樹種。格木樹冠濃蔭蒼綠,生長快,樹木高大,是優良觀賞樹種。其心材黑褐色,材質堅硬,干燥后不變形,耐水耐腐,為名貴家具、造船、建筑等的良材,是名貴用材樹種。
1 格木的生態學特征
1.1 生態學特性
1.1.1 形態特征格木高達25m,胸徑達100cm以上。幼樹皮灰白帶淡褐色,老樹皮深灰褐色,不裂至微縱裂,小枝被銹色毛。二回奇數羽狀復葉,具小羽片2~3對,每小羽片具小葉9~13片。小葉革質,互生,卵形成卵狀橢圓形,全緣,無毛。
1.1.2 開花結實習性格木3~5月開花,10-11月果熟,。 花白色至淡黃色,細小,密生;花兩性,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,腋生于當年嫩枝,萼鐘狀,齒裂,花瓣5,雄蕊10枚,花絲分離,花藥縱裂,子房長圓形,具柄,密被毛,花柱短,柱頭圓,胚珠10~12mm。莢果成熟時由青色轉變為黑色,扁平、帶狀,厚革質,長10~18cm,寬3.8~4.3cm,每莢有種子5~12粒,膠著成串狀,果莢開裂后,種子成串落地,1~2個月內不散開。種子千粒重1000~1200克。種子扁橢圓形,黑褐色,堅硬,有胚乳,子葉扁平。
1.1.3 適生環境格木喜溫暖、濕潤,適生于平均氣溫20度℃以上的南亞熱帶至北熱帶的濕潤型氣候區,最冷月平均氣溫11~14℃之間,最熱月平均氣溫26~28℃,能耐輕霜及短期0℃左右低溫,極端最低溫-3℃左右,年積溫在7500℃以上,年降水量為1200~2000mm,相對濕度78%以上的地區。主要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浙江、福建和臺灣等省區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,散生于常綠闊葉林中。
1.1.4生長習性格木幼苗、幼樹不耐寒,常因霜凍而枯梢,甚至凍死,大樹耐寒性強。格木是較喜光的樹種,幼齡時期稍耐蔭遮,中齡期以后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生長茂盛。格木喜濕潤、肥沃的酸性土壤,在花崗巖、砂頁巖等發育的酸性土壤,疏松肥沃的沖積壤土、輕黏土上均能生長,在石灰巖發育的鈣質土上無格木分布。在低山丘陵土壤濕潤、深厚、肥沃的山坡下部、山谷、溪邊,生長迅速;在土壤干旱;瘦脊的山腰中上部生長不良。常與紅錐、楓香、橄欖、烏欖等混生。
1.1.5 生長規律格木在幼齡時,一般主干不明顯,多呈二杈分枝生長,但生長到一定時期則一個分枝生長較快,成長為主干;另一分枝生長較慢,逐漸消失。隨著樹干生長增粗,干形趨于通直,這樣就形成格木髓心不規則的偏離軸心的雜亂現象,從而獲得美麗雅致的縱剖面花紋。在天然林中,格木的高、徑生長前期較慢,5年以后生長逐漸加快,10年生樹高約6.5m,胸徑約6cm,20年生樹高13.8m,胸徑15cm。
2 格木用途格木木材無氣味,紋理直,結構細密堅實,經歷千年不朽。材質堅硬,強度大,抗蟲蛀,耐用久。木材干燥后無收縮或變形,耐水耐腐,是家具、造船、車輛、橋梁建筑、機械工業、地板、雕刻的特好用材。格木堅固耐用,適用于室外耐久性要求高的場合、重型建筑、港口建設、造船、高級家具、地板、高級細木工、刨切單板、化工用木桶等。格木的小徑材,枝椏,梢頭等可作小工具用材,如各種日常用具的把柄等。其心材以重量論價,每立方米價值達人民幣萬元以上。格木常綠喬木,樹冠濃蔭蒼綠,生長快,樹木高大,也是優良的觀賞樹種,可作“四旁”綠化之用;枝葉濃密,涵養水源和改良土壤的效果顯著。
3 格木的栽培技術
3.1 育苗技術
3.1.1采種格木一般有種子繁殖。11月上中旬,當莢果由綠色變黑褐色,即可采收。采收方法可用采種鉤刀鉤取,莢果采回曬至微裂時,敲打莢果,獲得種子。格木常常數粒種子膠著成串,從開裂的果莢中脫落出來,而且落出的種子不受蟲蛀,又無鼠、鳥危害,也可直接從地面收集種子。采得的種子需曬干,使含水率降到10%左右。新鮮種子千粒重為1000~12000g。種皮堅硬,不易吸水,極耐貯藏,常溫條件下干藏種子的發芽力可保持3~4年。貯藏時把種子盛于袋內或木箱,存放通風干燥陰涼之處。在冬季溫暖地區,也可隨采隨播。
3.1.2種子處理種子無生理休眠,發芽時氣溫需在20℃以上,種子外層裹有堅硬膠質,未經處理的種子播后種仁不能吸水,發芽緩慢且極不整齊,當年發芽率一般僅2%左右,部分種子播種后3年才發芽,所以播前需進行處理??捎梅兴蜐饬蛩醿煞N方法處理。用沸水處理:采用100℃沸水浸種,攪拌至冷卻,沸水用量是種子的4~5倍,10min換沸水1次,保持水溫在90℃以上30min,自然冷卻浸泡24h ,使種皮膠質松軟膨脹,然后裝入籮筐內置清水中洗凈,即可播種。最好的處理方法是用濃硫酸浸種:處理方法是將種子放在瓦缸內,淋上濃硫酸,以能濕潤種子表皮為度,用木棍攪拌10min左右,當種皮膠質軟化膨脹時,再用清水洗凈浸泡24h即可播種。3.1.3 播種格木苗期生長較快,冠幅大,1年生苗高達30~40 cm,地徑達6~10mm,為了培育壯苗,一般采用條播,株行距10cm×25cm,每畝播種15~20kg。播種時要注意將種胚芽端朝下,輕輕插入土中約0.3~0.5cm,切勿平放或倒放,以免種子發芽時發生幼根倒生現象。播種后覆土2~3cm,隨即蓋草保溫保濕。
3.1.4 苗期管理種子發芽出土后,揭去蓋草。幼苗期主要管護措施是除草、松土和灌溉,可促進幼苗健壯生長。幼苗需庇蔭,要搭棚遮陽,透光度為60%左右;5~9月為幼苗生長旺盛期,應追肥;10月以后只施磷、鉀肥,以增強苗木抵抗力。
3.2 造林技術
3.2.1 造林地選擇造林地宜選擇南亞熱帶及其以南地區海拔600m以下低山、丘陵的中下坡和山谷地帶造林,也可在村邊零星地種植。格木對土壤要求較高,宜選土層深厚、肥沃、濕潤的酸性砂壤土或輕黏土。以生長五節芒(miscanthus floridulus)、纖毛鴨嘴草(Ischaemum ciliare) 為優勢的草本群落的立地為好。
3.2.2 造林技術
在坡度較緩(20°以下)的地方可用全墾整地,在坡度較大的地方可用帶墾或穴墾,穴墾規格50cm×50cm×30cm。為了培育通直的干材,造林初植的密度宜稍大,待幼林郁閉后,視生長情況進行撫育間伐。可營造格木純林,也可與荷木、紅錐、馬尾松、杉木等混交。幼樹較耐庇蔭,適合營造混交林,可選林地較肥沃的馬尾松或杉木疏林地或在稀疏的闊葉樹次生林中,挖穴種植,營造異齡混交林。營造人工混交林時,如與馬尾松、杉木等混交,要先種馬尾松、杉木2~3年,再種植格木。格木與杉木混交,既可相互促進生長,又能減少蛀梢螟的危害,促使格木形成良好干形。如與速生闊葉樹混交,兩個樹種可同時種植。格木純林的株行距常為2m×2m,混交林的株行距可以稍大。
3.3管護技術
3.3.1撫育技術采用全墾整地造林的林地,可間種農作物2~3年,結合撫育農作物進行幼林撫育。采用穴狀整地造林的林地,在當年夏秋進行塊狀除草、施肥1次,鏟除的雜草平鋪在植株周圍,并覆土。次年4~5月間進行撫育時,再沿樹行挖土成水平帶狀,結合松土增施氮、磷、鉀復混肥,每株100~200g。格木幼林需連續撫育3年以上方可成林。
3.3.2 間伐與更新10年生以后進人郁閉期,自然整枝現象陸續出現,這時應進行撫育間伐。對格木進行間伐時,必須依據"五砍五不砍"的原則,即砍伐雙株木,留單株木;砍伐病蟲害木,留健壯木;砍伐弱小木,留大木;砍伐彎曲木,留通直木;砍伐被壓木,留旺盛木,間伐強度為株數的30%,保留郁閉度約為0.5~0.6,并砍除保留木的病蟲害枝葉及枯枝,進行整枝定干。格木的間伐次數、間隔期、強度、保留株數,視培育材種而定,為了培育大徑材,最后保留株數150~225株/hm2為宜。
3.4 病蟲害防治 線蟲病主要發生在苗期,被害率達80%以上,嚴重影響苗木生長。防治方法是播種前翻曬苗床,進行土壤消毒;蛀梢蛾危害幼苗、幼林,受害株數常達90%以上,郁閉成林后則少受害,被危害的幼樹,雖不致死亡但普遍枯梢、禿頂,以至分枝多,干形彎曲,冠形矮小,難以培育成通直高大的良材。幼樹偶有尺蛾類害蟲食葉,嚴重時全林葉片被食光。對此兩種害蟲要注意蟲情測報工作,及時剪除并燒毀被害嫩梢,當幼蟲羽化為成蟲期間,用黑光燈誘殺成蟲。此外,可用40%樂果乳劑1000倍液噴灑,每周l次。